近日美国方面宣布将放弃新冠肺炎疫苗的知识产权专利。这一消息引发港股资本市场疫苗个股剧烈反应。
5月6日康希诺生物-B(06185.HK)领跌生物医药股,收盘跌幅超过15%,报收于310.4港元。复星医药(02196.HK)收跌14.13%,开拓药业-B(09939.HK)也录得8.43%的跌幅,其他的生物疫苗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5月7日收盘,港股生物医药股继续回调。康希诺生物再跌2.26%至303.4港元,开拓药业报收于63港元,录得1.72%的跌幅。君实生物继续跌2.66%,三日跌幅近10%。
一石激起千层浪,疫苗专利开放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得资本市场率先反应,经过前期的急涨阶段,生物医药股普遍出现了短期的下跌调整。
那么,疫苗专利开放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的疫苗研发企业又会作何应对?
疫情催动疫苗个股飞涨
港股资本市场目前是国内医药新股的集资大本营,新冠疫情大大推动了这一趋势。
自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以来,掀起了一股医药新股IPO热潮。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三年来共有63家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成功登陆港股资本市场,融资额超过1969亿港元。
以2020年为例,全年共有包含开拓药业-B等在内的23家医疗健康企业成功上市,涵盖多个医疗子行业,包括生物科技、外包服务、医疗器械以及智慧医疗企业等,融资额约980亿港元,同比大增近1.4倍。
2018年至2020年,医疗健康行业新股家数、融资额及总市值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9%、135%及61%。
2021年第一季度,已经有诺辉健康-B等3家生物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募资额达72亿港元。
除此之外,截至4月12日,还有23家医疗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排队上市,其中包括12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肆虐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以康希诺生物和开拓药业等为代表的具备疫苗研发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获得市场追捧,股价一飞冲天。
自去年以来,截至今年5月7日收盘的一年半时间内,康希诺生物股价累计涨幅达4.9倍,同期开拓药业股价也累计涨了约2.13倍。这些疫苗研发企业因而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不过,医药企业上市募资仅是第一步,长期来看,公司还是要靠业绩说话。
疫苗研发企业抢跑助业绩提升
医药企业,尤其是未盈利的上市医药公司的业绩与产品商业化进度息息相关。
以康希诺生物为例,目前该公司新冠疫苗商业化进程较快,并已经开始产生收入了。
国盛证券研报显示,康希诺生物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已获得墨西哥、巴基斯坦、智利等国的紧急使用授权。今年2月份,该疫苗获国内附条件上市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也是中国目前获批上市唯一采用单针免疫程序的新冠疫苗。新冠疫苗的商业化使得公司业绩出现爆炸式增长。
2021年一季报显示,康希诺生物实现营收人民币(下同)4.6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接近115倍,期内净亏损收窄至1411.41万元,而去年同期亏损约2310万元。
目前,康希诺生物除了新冠疫苗并未有其他产品商业化。一季报康希诺新冠疫苗合同约为400万剂左右,一剂售价接近100元,且单剂净利率高达50%以上。
康希诺生物预计到今年年底的累计净利润将由负转正。
而在2020年,该公司营收仅约为1850万元,年度净亏损3.97亿元,同比扩大1.5倍。康希诺生物解释称,亏损持续增加,相关各项利润指标变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为公司加大研发投入。
年报显示,2020年康希诺生物的研发开支由2019年的1.52亿元上涨182.4%达到了4.28亿元。其中46.2%(1.98亿元)的研发开支用于疫苗的临床试验及测试费,雇员福利开支占比约为28.2%(1.21亿元)。同期,公司研发团队也超过了200人,比2019年数量翻倍。
得益于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上市,康希诺生物的业绩迅猛增长中,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专利开放难改供应格局,国内疫苗企业仍有机会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美国当前有意向开放新冠疫苗专利仅为初步表态阶段,最终通过与否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短期内影响有限。
目前,新冠疫苗格局基本成型,疫苗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分化成了两大格局。
一方面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产能优先供应本土,接种率较高。东莞证券研报显示,截至5月7日,美国、英国、德国接种率分别达到74.08%、74.66%、37.56%。
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国家接种率较为落后。东莞证券研报还显示,截至5月7日,南非、越南、泰国接种率仅分别为0.60%、0.60%、2.25%,接种率仍处于低水平区间。
至于我国,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最新消息,截至2021年5月7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822.6万剂次。按每人两针估算,全国疫苗接种人数约1.5亿人,接种率约仅为10.97%,相比欧美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另据东兴证券研报预测,我国新冠疫苗市场规模达有望达1500-180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采购市场规模有望达1000-1500亿元,兑现超65%,2022年采购市场规模约为300-500亿元。
也就是说,未来一到两年,国内新冠疫苗需求依然庞大,这给康希诺生物等疫苗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康希诺生物董事长宇学峰此前也表示,2021年的第一重点是新冠疫苗的生产和供应。康希诺天津工厂2亿剂规划产能预计2021年二季度能够达产,上海宝山工厂则预计下半年可投产。据此推测,今年康希诺新冠疫苗年产能有望超5亿剂,其中上半年产能预计可逐步释放至3亿剂左右,因此有望维持一定的市场供应。相信今年康希诺生物的业绩将会保持不错的增速。
虽然开放专利理论上有助于疫苗的生产和推广,是对社会的重大福祉,但事实上疫苗生产仍存在诸多障碍。有业内人士指出,原材料和疫苗生产权是制约当前全球疫苗供应短缺主要的障碍之一,取消知识产权保护将无助于提高疫苗生产。
辉瑞公司发言人Sharon Castillo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疫苗需要来自19个国家的86个供应商的280个部件,以及高度专业化的设备和人员。她表示,知识产权的豁免会促进疫苗供应迅速上升是不现实的。
康希诺董事长宇学峰在2021红杉全球医疗产业峰会上也提到,“疫苗需求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下需要几十亿剂。以前中国一年疫苗产量就2亿至3亿,现在一个厂、一个产品就要超过5亿、10亿,整个产业链都面临原材料、耗材等挑战。”
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两年时间内,新冠疫苗仍属于“紧俏货”和“抢手货”。国内疫苗生产先导企业仍有很大的时间窗口来填补疫苗供应缺口,提高市占率,即便是对于诸如开拓药业、复星医药等疫苗研发稍显落后的企业,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奶酪基金董事长庄宏东也认为,专利开发消息对短期市场情绪层面造成了较大影响,待市场担忧专利壁垒消除后,疫苗供应会放大。
不过,新冠疫苗赛道依旧拥挤,行业竞争很激烈。截至今年2月,包括辉瑞、阿斯利康、科兴、国药等10家企业的新冠疫苗在全球进度最快,均进入IV期临床实验,且有部分已上市试用。另有多达58家公司和机构处于新冠疫苗研发的不同阶段。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截至5月6日,除了康希诺生物外,国内至少已经有国药集团、科兴中维、复星医药/BioNTech等5家公司疫苗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或紧急使用。至于其余的疫苗研发进度稍显落伍的公司,需要抓紧时间加快进度方能赶上头部企业。
但是,对于疫苗研发的先导企业,可通过疫苗产品的迭代和技术更新帮助提升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康希诺生物合作开发的吸入式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于今年3月份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该型疫苗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具有无痛的产品特性。这对于恐惧疫苗注射接种的人来说是一大福音。
宇学峰还透露,吸入式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年内肯定会有结果。
总的来说,疫苗专利开放短期内对于疫苗研发生产先导企业来说影响较小,疫苗生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资本市场的短期情绪改变不了疫苗供应的整体趋势。对于这部分企业来说,目前疫苗商业化生产是重中之重。
而疫苗研发进度落后的企业,需加快进度,尽快商业化,如此才能在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