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7月12日,已有15家港股公司发布完成或启动私有化退市的公告。从进度来看,雅士利国际、江南集团、寰亚传媒、金利丰金融等4家公司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另外达利食品、保利文化等11家港股公司则宣布启动私有化退市计划。
究其原因,港股市场流动性不足,中小市值公司股价低迷、市值被低估、难以获得融资成为主因。协纵策略管理集团创始人黄立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当公司的股价长期低迷,市值被严重低估时,选择私有化退市能够避免市场的短期压力,获取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进行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投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运营成本包括了上市费用、持续上市的合规成本、信息披露成本等,私有化退市可减少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费用。
流动性问题难解
主动退市乃无奈之举
前述11家正在推进私有化进程的公司中,超过半数的公司市值在50亿港元以下,近一年日均成交额不足100万港元。从所属行业来看,既有金鹰商贸集团这样的地产企业,也有伊泰煤炭等能源企业,以及达利食品等消费公司。
从数量上来看,今年私有化退市数量有可能创新高。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港股共有15家公司实现私有化退市。而今年以来,已有15家宣布私有化退市,其中仅6月27日,就有新创建集团、保利文化、达利食品3家公司宣布私有化要约。
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路径,主要包括要约收购、协议安排和吸收合并等。要约收购方面,周大福企业全资附属公司拟以9.15港元/股私有化新创建集团,较新创建集团停牌前收盘价溢价14.5%;从事差别化涤纶面料染色加工的永盛新材料董事会主席李诚提出以58.7%的溢价私有化永盛新材料,计划退市后将自身业务与旗下其他企业整合。
吸收合并方面,保利文化与要约人保利集团全资附属公司中艺世纪文化订立合并协议,建议由要约人通过吸收合并私有化公司和撤销上市地位,向H股股东以现金支付每股H股8.88港元,较停牌前股价溢价约77.6%。
对大多港股公司而言,主动退市乃无奈之举。“今年港股市场低迷,许多公司感到股价未能准确反映实际资产价值,股票长期成交低迷,融资能力不足。对于这些公司而言,维持上市的意义有限,但却需要承担维持上市的成本,因此选择私有化。”富途投研团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私有化注销价为他们提供了套现退市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资金并寻找其他投资机会。
退市后谋求新机遇
巧妙运用资本市场工具
一些港股公司在退市后,选择重回A股市场。如罗欣药业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后,借壳东音股份回归A股。此外,华熙生物、华润微也是在港股私有化退市后回归A股,登陆科创板,估值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也有港股公司退市后暂无上市计划,聚焦业务寻求长期战略发展机遇。例如,金鹰商贸集团、海蓝控股等多家正在推进私有化的公司,在公告中表示,退市后将不会谋求在其他资本市场上市。
今年以来,一二级市场的企业纷纷寻求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来获得发展机遇。在港股市场的低迷环境下,一些公司选择启动私有化退市;而一些港股公司则另辟蹊径,例如维亚生物拟分拆子公司至A股上市,加入“港拆A”队伍。一级市场的企业,也自愿选择降低首发融资比例,以“袖珍式IPO”登陆港股市场。
“这意味着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不同类型的投资机会需求在发生变化。”黄立冲表示,在当前环境下,港股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工具,比如通过分拆或者并购来优化公司结构,或通过私有化退市来进行深度的业务调整。另外,公司也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增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
在都会金融香港研究部主管岑智勇看来,私有化退市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正常的生态现象。一些股价低、流动性弱、融资难、无法维持上市地位的公司在选择退市的同时,还有一些新经济领域的企业也主动寻求上市渠道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